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星座达人

六木股票:股市六脉神剑:6+1交易法第六版

分享到

股市六脉神剑:6+1交易法第六版

本文是一个专业性的文章,阅读大概需要20分钟,建议您收藏,分段阅读。这已经是我第五次成功穿越了熊市。第一次的熊市是2005年,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了,那时候我还是一个崭新的小股民,靠大基建的主题投资,通过买入海螺水泥+鞍钢股份+五粮液,我不仅成功穿越了熊市,还收获了2007年大牛市的胜利果实。第二次熊市是惨烈的2008年,凭借对政策的解读,我投资了西部大开发的mgc实业+天山股份+中联重科,我又一次成功穿越了熊市,在大盘反弹到3000点的时候,我的账户已经创出了6000点市值的新高。第三次是mgc跌的2013、2014年熊市,我靠重仓持股北新建材,一战扭转乾坤。第四次是2015年的熔断熊市,我在2015年牛市的高点清仓A股,开始全球配置之旅,在A股熔断暴跌的时候,我在美股买入英伟达,在港股买入石药集团,实现了空中加油,二级点火。第五次熊市,就是刚刚过去的2018年熊市,和前四次穿越熊市不同,这次我不是一个人,也不是靠一个牛股,这次我分散持有40个股票,和我成百上千的粉丝一起,成功穿越了熊市。之所以啰啰嗦嗦写这么多,我是想让大家知道,我是一个成功穿越了五次牛熊周期的老股民,炒主题、炒概念、炒行业、重仓持股、分散投资、基金套利、美股、港股、权证、融资杠杆、期货套保、融券做空,林林总总,这些炒股的方法我都会,所以如果你没经历过几轮牛熊,如果你没在十几年的时间赚过上百倍的收益,请先不要忙着否定我,也别对我发明的“6+1交易法”嗤之以鼻,它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低级和不堪一击。2018年的熊市,是我穿越的最豪华的一次熊市,粉丝前呼后拥,胜似闲庭信步,投资、学习、思考全面升华,经过这次熊市的洗礼,我更加确信,6+1交易法,不仅仅可以用于大多数股票,也可以用于大多数股民。背景交代完毕,下面我们简单回忆一下6+1交易法的进化历史。第一版的6+1交易法很粗糙三年前,2016年3月10日发表的6+1交易法第一版。第一版的6+1交易法只有4个基本要求:第一、每次只买1%的仓位。这一点是为了减少我们操作的心理压力。一般来说,交易1%的仓位,对普通人来说,不论是追涨,还是杀跌,还是在不确定的情况下试探性买入,执行起来都不会有什么困难。第二、每下跌10%,再买1%仓位。这一点是为了做到有节制的交易,不在某一个价位反复投入兵力,防止交易成瘾。第三、每个股票最多买6次,一个股票的仓位上限是6%。这一点是防止我们越跌越买,越陷越深。保护我们在买到问题股的情况下,最多损失6%。第四、拿出来一部分仓位做波段。这一点是考虑到市场90%的时间都在震荡,拿出来一部分仓位做波段,可以慢慢摊低成本。在保留底仓不动的情况下,也不容易在牛市踏空。对于第一版,读者反映最多的问题就是,6+1交易法必然会导致持股分散化,交易几十个股票又烦又累,为什么不去买沪深300指数基金?答案是,沪深300指数最近十年是没涨的,但是我却实现了10年10倍的收益,在中国股市充斥炒概念、炒题材的情况下,我相信通过6+1交易法主动去筛选优质企业、构建优质股票的组合,是可以显著跑赢指数的。2016年以来的实践和统计,也证明了这一点。第二版增加了波段交易的设计,以及交易笔记的功能。第二版发表于2018年2月24日,很遗憾这一版因为历史原因删除了,大家不用去找了。第二版的更新主要是细化了第一版的第四条“波段交易”,以建仓位置为参考,最初买入的最高价那一层是第1层,往下依次是2、3、4、5、6层。1、3、5层做底仓,底仓不卖,长期持有,防止上涨踏空,涨起来扼腕叹息。2、4、6层做波段,每反弹到上一层的价格就卖出,通过不断做反弹,摊低持仓成本。我做了一个电子表格演示一下,下图中白色为1、3、5层底仓,蓝色为2、4、6层波段。每一次的买入价格,其实只跟上一层的价格有关,相当于上一层买入价格再打九折,这样我们就不必记住第一层的价格以及总共买到第几层了,我们只需要记住上次买的价格就可以计算出本次的交易价格,这样就极大的简化了计算。2、4、6层,基本是反弹到上一层的买入价格就卖出。也就是说,2层买入的价格,反弹到第1层的价格卖出,6层的买入价格,反弹到第5层卖出。这里再介绍一下6+1交易法的速记语言。买入第一层就是+6.1,卖出第二层就是-6.2,恢复第二层就是+6.2,以此类推。为了大家更好的理解,我举一个捷昌驱动的例子。(为了便于大家更好的理解,请点击图片用二指拉开放大观看)大家可以看到,在45元买入第一层之后,我在捷昌驱动一直在做第二层41元附近买入,反弹到45.5元卖出的波段,通过两轮这样的波段操作,有效的把成本摊低到了38.03元。新手呢,就要严格按照10%这个梯度来进行,老手偶尔因为有新的公告,或者因为短期急跌大盘企稳反弹,会偶然调整一下某一次的交易价格,上图中捷昌驱动第二层的第一次买入操作,就是在下跌了6.7%的时候操作的,这是一次很少的例外情况。再举一个账户资金变动,稍微复杂的例子。(为了便于大家更好的理解,请点击图片用二指拉开放大观看)如上图最后一行所示,某账户2017年底有660万的资产,所以欧派家居111元第一次买入的时候买1%的仓位,就买了6.6万元。后来账户主人因生意需求,2018年初撤走了300万资金,那账户市值就减少到了360万左右,那以后的操作,每次就按照3.6万左右交易。这种方法也可以解决有些同学因为6+1交易法投资效果好,后期追加资金的问题,比如某人刚开始用50万跑6+1交易法,那每次买卖1%就是5千元,后来他又追加了60万现金,总资产变成了110万,那以后新的买入,就变成了1.1万元每次,但是每次老仓位的卖出,还是执行5千元一次,这样,慢慢就实现了不断加仓、平稳过渡。要区分新老交易,就要学会做交易笔记。我知道大部分人是不记交易笔记的,那少部分人是用Excel来记笔记的,这些效率都太低了,我给大家提供一个做电子笔记的好方法。打开电脑浏览器,在浏览器网址输入http://www.xueqiu.com,进入雪球网,从首页那里往左边栏看,有个持仓盈亏栏目。雪球的持仓盈亏是手工录入的,跟你在什么券商没关系,是做交易笔记的好工具。上面的两个交易笔记,都是我用雪球的“持仓盈亏”功能做的,感兴趣的可以去实验一下。通过这种方法,我们就可以把账户的市值、股数、成本、盈亏计算出来,交易历史、日期、6+1进行到第几层了,买卖的原因都一清二楚。第三版增加了跑马场战略很多人永远停留在投资就是选牛股思维,看不到小胜的决定作用。6+1交易法,坚持分散化的优胜劣汰机制,长期筛选的结果是,持仓的牛股比例越来越高,这要感谢6+1交易法蕴含的“跑马场”战略。和大多数人想象的相反,6+1交易法并不是一个长期持股的方法,而是一个永远进化,不断优胜劣汰的方法。长期并不是一个目标,而是一个结果。牛股能够在我们这里长期持有,关键是因为底仓不卖的原则,所以才能够经受一次次熊市的考验。这个跑马场战略有五个优势:1、单次选股胜率高,是源于3521选股法。每一个优质股票都有一定的概率失败,但是40个优质的股票组合在一起,就会变成一种概率上的必然优势。2、通过优胜劣汰,积累胜率。有人觉得我选股厉害,其实就是把我的累积胜率和初次选股胜率混为一谈了。他没有看到,概率是可以累积的,牛股,是可以通过持股,通过日积月累筛选出来的。这个筛选过程也很简单,优胜劣汰,业绩好的留下来,业绩差的在财报公布之后剔除。3、冗余率,给别人一个沉默的机会。冗余率是啥意思呢?假如一个股票,连续涨了10个月,已经累积了很高的盈利,但是可能仅仅下跌三五个月,很多人就会卖掉它。这就是冗余率很差的表现。这就像扔硬币,连续扔出来10次正面是好彩头,但是连续扔出来7次正面,再扔出来4次反面,再扔出来一次正面,依旧是很好的结果,但是很多人的系统就把这样的股票无情的淘汰了。在2018年的熊市,即便是大族激光、隆基股份、石药集团、英伟达、腾讯控股,都要遭受腰斩的命运。当闪电劈下来的时候,我们是怎么做到冗余率的呢?很简单,135层做底仓,这个底仓不卖,就可以保证很高的冗余率。4、你的胸怀有多大,你的系统就有多大。另外一个容易困惑的地方是,很多人瞧不起我的1%交易法,认为好股要多买点。其实如果每一个股多买点的后果是很严重的,它会造成你的跑马场的容量变小。每个股票买1%,可以同时容纳100匹马比赛的话,如果你把仓位提高到每个股票百分之10,一个马场就只能跑10匹马了。这也是很多人抄我作业,往往抄着抄着,就掉队的原因,主要就是他们系统的容量不够,他们喜欢挑挑拣拣,捡自己中意的股票重仓,但往往与真正的牛股错失交臂。到了2018年底,6+1交易法已经拓展到了40个股票,你要问我,这些股票,哪个能够最终走牛,其实我也不知道。华为公司靠的是团队的狼性,6+1交易法靠的也是组合的战斗力。6+1交易法最珍贵的其实是组合的力量,而不是靠哪一个牛股。如果你关注我,是想挑几个牛股沾沾光,那就是买椟还珠了。5、6+1交易法的时间价值,是把我们从无休止的盯盘中解放出来。6+1交易法的一个核心是“底仓不卖”。6+1之所以把仓位分为135是底仓,246是波段,就是为了满足股民投机需求的同时,用底仓不卖来mgc个人的短视交易行为。因为底仓不卖,可能你损失的是百分之几十的波段利润,但是不会放跑十倍和百倍股。如果你从开始就确定了底仓不卖的原则,在以后的时间里,你就不必经常烦恼是否高估需要卖出的问题了,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。那么这里我再回答一些网友的问题,很多网友说,我的钱很少,每次买1%,贵的股票甚至连100股都买不了,又有一些网友说,我上班很忙,根本没有时间做几十个股票的6+1波段,我该怎么办?这两个问题,可以用同一个方法来解决:完全放弃2、4、6层的波段操作,只买入1、3、5层的底仓。也就是说,每下跌20%买一次,每次买2%的仓位,不做任何波段,长期持股。假如你有30万,那么2%的仓位就是6千元,每次买6千,大部分股票就可以至少买100股了,每下跌20%买一次,总共买三次,不做波段,就是这样简单。第三版的“追高买入法”在第五版中已经废弃,换成了升级版的“6+3”交易法,保持耐心,请继续往下读。第四版增加了冻结买入清单第四版发布距今已经11个月了,在这一年里恰逢2018年熊市,第四版之后,在实际的运行中,6+1交易法增加了一个重要的变化,那就是“冻结买入”的功能。投资的过程是个持续mgc的过程,难免遇到买入之后企业经营不如预期,但是还没有恶化到必须夺路而逃的地步,在这种情况下,我们的策略是停止继续买入,保留现有仓位,继续mgc评估。这就有了一个“6+1冻结买入名单”的存在。这个名单是由我维护的,而且是不公开的,实在是没有办法,中国的舆论环境不支持媒体公开质疑上市公司,公开名单需要面临很大的压力,甚至不得不删帖,所以这份名单只在粉丝团内部分享。解决的方法是大家可以自己动手、丰衣足食,维护一个私密的冻结买入名单。有两点需要说明:1、冻结买入不代表有问题,冻结只是代表我还没有想明白该如何操作。在实践过程中,冻结买入后,既有暴跌的三安光电、英威腾、长生生物、御家汇、蓝海华腾等情况,也有冻结后暴涨的隆基股份、洲明科技、基蛋生物、欧派家居、美的集团等情况。所以这个冻结名单里的股票,你可以选择性的抄作业,也可以选择回避,这个由你。2、冻结买入之后,只是冻结更下面一层的继续买入,不干扰目前已经持有的波段仓位,我们可以在目前的层面,反弹卖出之后,跌下来重新买入,继续反复做波段。第五版增加了6+3交易法和50%映射定投建仓法在2019年的计划里面,我有个想法是,随着我研究水平的提高,我要敢于在确定性的情况下加注。这里面有两个问题:第一个是怎么和以前的6+1交易法衔接。第二个是怎么用规则来体现我的意志,而不是陷入主观性的随机操作中?我设计了一个好方法,叫做6+3交易法。所谓6+3,即在6+1交易法的基础上,再增加三个交易层,每层1%的仓位,也就是说,6+1最高一个股票可以买6次,经过改进的6+3,最高可以买9次,仓位的上限是总资金的9%。新增加的这三层,各有一个名称和一套标准。这三个交易层,分别叫做“低估层,品质层,择时层”。每个层可以自由额外配置1%的仓位。低估层买入需要符合以下4个要求:1、估值处于历史市盈率的低位。2、有护城河力挺股票返回正常估值。3、资产侧没有问题资产,负债侧没有大额负债。4、能够至少说明一条低估的理由。品质层买入需要同时满足以下三点要求:1、强劲的现金流。2、符合大行业、大趋势、大概率(供求关系紧张)。3、确立了竞争优势和行业领先地位。择时层买入需要满足以下三点要求:1、最近经过了一场暴跌,市场逻辑充分展开,使得我理解了决定这个股票上涨和下跌的主要矛盾。2、没有反身性导致的杀逻辑因素,比如质押平仓、信用违约、产品品质问题、新的竞争产品替代。3、处于、或者马上就要进入一个有正向变化的经营趋势上。卖出时机:品质层基本不会卖出,除非发现好品质是误判。低估层在高估的时候卖出,或者是恢复正常估值以后,在没有现金的情况下兑现利润去买新的好股。择时层等待预期的经营变化完全展开,利好兑现之后卖出。强调一下,新手在经验不足的时候,不要独立用“6+3”交易法,因为新手往往主观判断的精确度不够,建议新手还是要坚持用“6+1”交易法训练一两年之后,再转向6+3交易法。下面开始讲50%映射定投建仓法:6+1交易法现在已经是40多个股票,很多新粉丝,一上来不知道怎么抄作业,下图是一个持股组合,包括32个股票。下面我教给大家,如何把自己的账户快速切换到这个组合上面来。一个全新的账户,100万现金的情况下,可以按照30%仓位现金+20%仓位指数基金+50%仓位复制这个组合的方式,构建6+1交易法的基础。这就相当于留出来30万的现金,占仓位30%,再买20万的指数基金,剩下半仓50万,买入以上32个股票的话,差不多是每一个买入1.5万左右,当然,每个股票你喜欢的可以多买点,不喜欢的你可以少买点,但是最少你要买入20个不同的股票保证分散化,最多一个股票不能超过总仓位的6%,也就是6万元。那这就有了一个根据地,以后你每次发掘出来一个新股票,就按照6+1交易法,从30%的现金储备里拿1%买入,慢慢迭代,不断进化。指数基金可以是纳指etf,央视50、沪深300增强等等,甚至你可以把几个基金组合起来配置20%的仓位。如果是老账户,那我建议你把所有的股票都卖一半,这样就有了半仓的现金,买入以上32个股票,同样是喜欢的你可以多买点,不喜欢的你可以少买点,但是最多一个股票不能超过总仓位的6%,最少你要买入20个不同的股票来保证分散化。很多人高估了自己的执行力和面对暴跌时的勇气,满仓一旦面对下跌,又会疑神疑鬼、惊慌失措。所以我还是建议新手不要着急,不要上来把这32个股票买满,要多学习、多观察、多留一点余地。上面讲的只是50%映射法,通过快速把半仓的资金迁移到上图的股票组合,读者就有了实现6+1运行的基础仓位。那剩下的一半不是6+1的资金,怎么切换到6+1上面呢,这就要用到定投建仓法。下跌的时候,可以自然的采用6+1的梯度交易,越跌越买,但是还有大盘单边上涨的情况,在这种情况下,就要启动定投策略,以周为单位,每周五检查一下,如果本周没有加仓,就必须选一个公众号分享的股票,强制买入1%的仓位,资金的来源,可以是储备的现金,也可以是你自己的老股票,或者是卖基金。这样的话,在半仓的基础上,即便是大盘一直上涨,一年之后,读者依然可以实现6+1的高仓位甚至满仓运行。总而言之,先在公众号分享的股票范围内,构建一个6+1的股票组合,然后快速建立50%的仓位,剩余的50%仓位,用定投的方法,强制每周加仓1%,用50周的时间,实现满仓。第六版增加了四季卖出法有人问我,6+1跌停不卖,不涨不跌也不卖,底仓不卖,那你到底什么时候卖?6+1本身就包含了2、4、6层做反弹的波段卖出方法呀。当然我知道大家问的是1、3、5层底仓什么时候卖出。为什么我没在前五版的6+1交易法中包含底仓的卖出方法呢?主要是卖出要比买入难的多,我不建议新手上来就学习卖出的方法。会买的是徒弟,会卖的是师傅,对于学习6+1的新手来说,我建议你加入我的粉丝团,只需要简单的跟着我的月报操作就行了,每次底仓减持或者清仓之后,我都会简单的解释一下理由,这样会便于大家学习。在我看来,卖一个股票的难度主要有两点:一是不要卖的太快,而是要卖的慢点。很多人一看大事不好,形势不妙,就马上开溜,明哲保身,这是不对的。卖要等水落石出、彻底想明白的时候再卖。二是不要赚钱的时候卖,而是要赔钱的时候卖,卖的时候要坚决果断,不要等反弹。大部分人,赚了百分之二三十,就会急吼吼的卖出。但是股票套牢,反而能抱个三五年,只会涨了卖,跌了就不舍得卖了。我就完全相反,对盈利的上限是没有要求的,十倍二十倍也能抱得住。但是公司经营出问题,股价每况愈下,跌到历史新低,也舍得手起刀落,割肉没有任何心理负担。很多人在股票的低点不舍得割肉,老是等反弹。其实如果你和我一样,在意识到基本面出问题的时候马上卖出的话,虽然当时看是最低点,但是过半年一年再看,往往股价又跌去了更多。以上说的只是笼统上的卖出,实际上我的卖出比这还要复杂。卖出,我学习的是植物的被动剥离系统,我总结了“春夏秋冬”四个卖出的标准。剥离是一种被动机制,树木并不会主动的折断自己患病的部位。那些剥离的部分,或者是因为mgc,或者是因为虫蛀蚁咬,不能支撑自身的重力而掉落。剥离的关键是仓位要轻,就像树木掉落一个树叶或者折断一根枝条,对整体生命的影响基本忽略不计。6+1交易法的平均剥离仓位是1%。树木的剥离,分为春夏秋冬四种方式。春冬去春来,万物生长。日新月异的世界,如果我们发现新的牛股,更好的企业,这时候就可以把持股中失去竞争力的企业卖掉,换成新发掘的牛股,从而实现优胜劣汰。那,什么叫失去了竞争力的企业呢?一个简便的办法就是在持股中实行末位淘汰制。很多因为6+1交易法按照1%仓位买的股票,因为有问题被6+1交易法冻结之后,就没法越跌越买了,即便是持股不动,一两年之后,企业的成长就会最终反映到股价上来,那些个股涨幅低于整个账户平均收益率的持股,即便是问题没有暴露,也会在市值由大到小的排序中暴露出来,变成优先卖出的备选股。夏夏天mgc,卖出黑天鹅。在一个股票出黑天鹅之后,虽然我们自己不过分解读,但是依靠别人的过度解读,我们学习的时间成本就变低了,黑天鹅缩短了我们的进化时间,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好事。别人都在卖,我们被裹挟着卖出,这也是一种被动交易。2018年的长生生物就属于此类。秋秋天是收获的季节,这时候卖出估值过高的股票,换入低估值股票。有些高估是非常隐蔽的,在股价不涨的情况下,企业的收入和净利润的增长率慢下来了,财报披露之后,即便是股价下跌一点,市盈率也会变高,估值也会变高,这时候就要在市场还没有及时反应的时候减仓离场,兑现持有期间成长的收益。如果在A股已经找不到放心可买的股票,就说明市场已经泡沫化,这时候就要启用全球配置策略,换成港股以及美股的ETF基金。如果港股和美股同样过热,就启动股债平衡策略,买入债券。冬这里的冬天,代表的是个股的冬天,指的是财报或者经营有问题的股票。通过每季度的财报分析,通过持股检查清单发现企业的经营异常,比如库存增长、现金流变差、收入增长变慢等。发现异常之后的第一步策略是先冻结6+1交易法继续买入,然后保持观察、继续根据新披露的财报跟进分析,如果证据确凿,确实出了问题,就选择逐步卖出。我并不赌财报,只有等财报数据确实不行了,市场都知道这个mgc息之后,我才会被动卖出。注意,这里要区分个股的冬天和熊市的冬天,熊市,正是个股逆势买入时。最后要回答资金量比较小的股民朋友一个问题,有人问我,账户只有10万块,甚至还达不到6+1交易法的最小资金要求30万,该怎么操作比较好?即便是10万的资金,也是可以采用6+1交易法的。6+1交易法的核心,其实并不是135做底仓,246做波段。6+1交易法的核心,是莫以善小而不为。每一次我们认真的买入一点点的优质股票,不折腾,长期来看,都比我们随意拿100%的钱去瞎操作几百次要强。所以呢,对于新手朋友,或者资金量特别小的朋友,你只要认真阅读我的公众号文章,然后学习本文的50%映射定投建仓法,挑选20个股票保证分散性,每个股票平均买入四五千的市值就好。挑选的原则是,挑你理解的,挑你喜欢的,然后每个月mgc一下公众号的文章,把我淘汰的股票淘汰掉,把我新买入的股票你也跟上,剩下的就是忘掉账户、忘掉行情,努力工作、努力攒钱,每次攒够了四五千,就来我的公众号再学习一下,根据我的研究分享,再定投一个新的股票。找到对的人,耐心的从一点点开始,做对的事情,才能跨越“越忙越穷,越忙越瞎”的困境。6+1的“莫以善小而不为”,做的就是这种实践。另外分享给大家一个小诀窍,因为我的方法和国内主流的价值投资流派有显著的不同,又完全摒弃了对市场和热点的关注,对于很多股民来说,不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,都存在巨大的理解难度。所以读者需要有一个小小的契机,去触发自己和6+1交易法建立信任。关注“财知课堂”更多理财知识等你来拿。

为什么我们散户买进的股票不涨反降,卖了就涨?

我觉得是人的心理决定的。散户买卖股票无非基本六种结果(停牌就不提了):二.买了横盘;四.卖了涨;五.卖了横盘;六.卖了跌。但是映像最深的绝对是三跟四的情况,因为心理期望的原因吧,所以会加重记忆。再加上有散户操盘不专业的原因存在。

你所经历过的 A 股里最奇葩的股票是哪一只?

为什么没有人提玩脱了的四川长虹?97年我7岁都知道有只股票涨到了66,我每天零花钱才1块呢...." data-rawwidth="594" data-rawheight="260" class="origin_image zh-lightbox-thumb lazy" width="594" data-original="https://pic1.zhimg.com/e8ec04baaf6f3b91e44eb7f889480804_r.jpg" data-actualsrc="https://pic1.zhimg.com/e8ec04baaf6f3b91e44eb7f889480804_b.jpg"/>1997年,农历“牛年”,中国股市也步入一轮牛市的最mgc。四川长虹(4.81,-0.24,-4.75%)作为领军者,更是一路高歌猛进。市场上流传着据说是长虹掌门人倪润峰说的话,“什么时候买入四川长虹都是对的,什么时候卖出四川长虹都是错的”。  时值四川长虹上市后的第四个年头。1994年至1997年,四川长虹每股收益分别达2.97元、2.28元、2.07元和1.01元,居沪深两市前列,被誉为“第一蓝筹股”。  1997年5月21日,长虹股价攀上66.18元;有人还记得那天是农历“小满”。此后,四川长虹股价逐波回落。昨天上证指数大涨1.34%,而长虹整天盘桓在4元之下。昔日蓝筹雄风荡然无存。“第一蓝筹股”的命运跌宕留给证券市场很多话题。  ⊙记者 吴正懿 田立民 ○编辑 裘海亮 朱建华  长虹出川吹起业绩浪  其实,20年前知道四川长虹的人并不多。“1994年上市前,长虹在上海音乐厅举行千人报告会,当时的上海投资者根本没听说过长虹,对长虹近30亿的销售收入、2块多的每股收益,都觉得不可思议。”16年过去了,四川长虹董秘谭明献仍然记忆犹新。  1994年3月,四川长虹在上交所上市,那时的长虹,只是因每股收益1.2元打破了中国股市以往的每股盈利纪录而引起议论,并不是投资者关注的股票,当时市场热衷是所谓“消息”。  1996年,中国证券市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。随着股市规模的扩大,在管理层的倡导下,投资者开始探索以业绩和成长性来定位股票价格。上交所在此期内建立了以绩优股组合为基础的上证30指数,深交所的成份指数也基本将绩优股纳入。  四川长虹从1991年到1995年度,每年都保持了近50%的利润增长;但此前投资者普遍怀疑长虹报表的真实性,并对公司能否持续成长持怀疑态度。而到了这时,四川长虹连年高速增长终于得到了投资者的响应,从1996年初以后,长虹股价持续上涨,并带动大盘随之上扬,而随着1995年度报告的公布,长虹股价进一步攀升,形成了1996年股市的业绩浪。  到了1997年,以四川长虹为首的绩优股已成为中国股市的宠儿;长虹股价从1997年1月3日的22.7元开始快步上升,到了当年5月,最高价越过66元,并引领大盘从900多点直奔1500点。  有研究者评价说,四川长虹的飙升,在中国投资者中终于形成了对“投资价值是股票定价的基础”这一观念的认同。一种以投资价值挖掘、发现、重估为投资操作的行为,一种研究企业、研究投资价值的风尚,终于在中国股市上建立了起来。四川长虹作为中国股市投资理念的化身,也在中国证券市场上确立了自己的地位。  价格战中跃居行业龙头  “作为彩电业首家上市公司,长虹能迅速壮大成为中国彩电大王,成为沪市最早的绩优股代表,上市具有决定性的作用。”谭明献说。  1992年以前,长虹彩电主打以川渝为主的西南市场;1994年上市后,长虹品牌声名鹊起,进入以上海为代表的华东市场,进而抢占全国市场。  1996年,四川长虹抓住时机发起了一场业内毁誉参半的“价格战”。  是年,政府宣布彩电进口关税从35.9%降至23%,日本松下等跨国公司兴奋不已,而长虹的库存则到了“每个月建仓库都来不及堆放的地步”。3月26日,长虹突然宣布大屏幕彩电直降8%至18%,众多国产家电品牌随后跟进,打响了中国彩电业史上规模空前的价格战,令洋品牌徒呼奈何,长虹彩电销售额跃居第一,并导致行业重新洗牌。  对四川长虹来说,那是一段黄金岁月。1993年至1997年,长虹的净利润从4.29亿元增至26.12亿元,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50%,销售收入由28.53亿元跃至156.73亿元。此外,通过3次配股,长虹从资本市场募得45亿元资金,总股本由上市之初的1.98亿股增至1999年末的21.64亿股,5年间扩张11倍。  谭明献印象最深的是1995年的首次配股。“当时正值1994年国家汇率并轨、出现通货膨胀银根收紧的调控期,公司mgc无门,通过配股一下募集了4亿多元的资金,长虹熬过一关。”他说,这也使得公司有能力在1996年发动“价格战”,成为行业龙头。  四川长虹副总工程师阳丹则从技术层面给出了另一种解读。“CRT彩电时代,长虹有过三次重大的技术引进,经历了从生产线到机芯再到集成电路的渐进过程。”阳丹说,正是1995年引进大屏幕机芯,才使长虹有可能在1996年对洋品牌大屏幕彩电掀起价格战。  一着不慎十年沉寂  所谓“其盛也勃,其衰也忽”。盛极而衰的轮回在此刻悄然来临,1998年成为长虹业绩下滑的分水岭。  “1998年之后,彩电市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,供求状况进入拐点,CRT彩电产能过大,加之国内产品同质化严重,品牌高度集中,销价快速下跌,长虹随着彩电业一道步入调整。”谭明献感叹说。此后,长虹的销售收入在100亿至150亿元之间徘徊了将近10年。  而几起突发事件也对长虹拖累颇深。四川长虹一位老员工回忆,在长虹鼎盛时期,用当时的销售行话是“没有长虹不成店”,长虹主要采取“点对面”的方式,依托全国各地的批发商、供销公司销售,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郑百文。1995至1997三年,长虹通过郑百文实现的销售额约占总额的一半,“但从1998年开始,市场环境剧变,与郑百文的合作土崩瓦解,长虹的原有销售网络不得不重构。”  这时,身处事业顶峰的倪润峰又出险棋,蓄谋对彩电最重要的上游原材料彩管进行垄断。为此,倪润峰拿出10亿元的6个月银行承兑,控制了200万只21英寸彩管。岂料,囤积彩管最终给长虹造成数百万台彩电的库存和上百亿资金的积压。4个月后,倪润峰mgc“开闸放水”,长虹元气大伤。  2001年11月,与APEX的合作又成为长虹最沉痛的梦魇,共造成约38.37亿元的海外应收账款,至今余波未平。2005年4月,长虹在2004年年报中确认亏损36.81亿元,创下新中国证券市场创建以来上市公司年度亏损之最。执掌长虹20年的倪润峰于2004年7月黯然退休。  价格战像把双刃剑,曾让长虹登上了中国彩电大王的神坛,也使长虹的利润越摊越薄,陷入困境而无法自拔。

什么是股票跟庄,股票怎么跟庄?